李雨归:不陪孩子写作业才是“好父母”? ——读《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一)
如果有这样一位妈妈:
允许孩子在墙上乱涂乱画;
孩子睡觉不避吵闹的环境;
如果到睡觉时间了,孩子还想玩水,那就让她再玩2小时;
不让孩子上学前班;
除了一年级外,不陪孩子写作业;
允许孩子一边写作业一边看电视剧;
允许孩子“早恋”;
要做“听话”的父母;
惩罚孩子的方式是不让他写作业;
想方设法吸引孩子阅读《射雕英雄传》;
鼓励孩子在初中阶段打电子游戏;
不让孩子考100分;
让孩子学习不要“刻苦努力”;
告诉孩子老师也有不对的地方;
替孩子写被老师罚写的作业
……
那么这种方式培养出的孩子会怎样呢?我们是否能猜对呢?
可是,这个孩子资质平平,却品学兼优,曾连跳两级,北京市市级三好学生,待人和善而沉稳,16岁参加高考,取得了超过清华录取线22分的优异成绩,被内地和香港两所名校同时录取,后在美国常春藤盟校攻读硕士学位。
你是不是和我一样,有一点震惊呢?这是我从尹建莉老师所著《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尹建莉.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个教育专家16年的教子手记[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4.)这本书中得到的内容。在看到这些观点时,我一开始也有些疑惑,但看完全书我就理解了,也明白了,人家说得有道理。
(二)
也许你猜对了结局,也许你猜错了,但你一定会有惊讶。以上的做法我们即使可以做到,而下面的做法我们却未必能做到:
孩子碰在小板凳上摔倒了,她会带孩子一起给小板凳“揉揉疼”;
绝不“捉弄”孩子,也不给其他人“捉弄”孩子的机会;
从一岁起就开始给孩子讲故事;
四五岁时,就和孩子一起背古诗;
允许孩子犯错误,不生气不批评不指责,反而会保护孩子的面子,不让孩子尴尬;
孩子四岁开始就从生活中接触数字、数学,以“开小卖部”的游戏方式学习数学;
高一看见孩子因听CD而影响了做作业,却能管住自己的嘴不去说,最后等到孩子上高三就自然不听了;
孩子闹别扭,妈妈不生气,问了七八个问题,才打开了孩子的心结;
家长会老师批评孩子数学不好,妈妈却回家告诉女儿,数学老师说“你很有潜力”,最终孩子数学变得很优秀;
坚决不打骂孩子,倾听孩子,理解孩子,包容孩子,允许孩子犯错误,而且允许孩子重复犯同样的错误,因为她认为犯错是孩子学习的机会,每次犯同样的错误,学到的东西是不一样的。
一些家长对她的“纵容”提出质疑,担心孩子“不自觉”。她说不要孤立地看待一件事,孩子“不自觉”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反映了积淀已久的教育问题。家长充满强权作风,不注意体贴孩子的情绪、面子、能力、愿望等,多是采用直接告知的方式来教导或批评孩子。比如数落孩子看电视时间太长,强行关电视,要求孩子回房间学习等。但是关了电视,孩子的愿望并不能消失,也不能用心学习,愿望在压抑中反而被强化。请相信孩子是一颗禾苗,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对他最有好处。所以她会把电视剧情节记录下来,等上寄宿制初中的孩子周末回来看。但孩子从不会利用这种“纵容”,而是懂得如何利用时间。
她说永远正确的家长最失败,她会开“提意见会”让孩子提意见。她说:“为人父母那天起,面对一个完美、独立、有无限潜能的生命,让自己变成一个力图自我完善的谦卑者,而不是荣升为一个没有过错、不可以被指责、具有完全操控权的君主(P292)”。
她对“多动症”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这是一个虚假命题。根源不在孩子,而在家长。她认为“多动症患儿”的家长往往有偏执人格,他们一方面以自己的思维模式对儿童自然特性进行长期而不良的干扰,凭借强权以“爱”的名义不停地打乱儿童固有的成长节奏,使他们陷入愁苦和恐惧中;另一方面保护意识很强,成人意愿一受到挑战,就要做出应激反应,经常态度严厉地对待孩子。这种家庭教养方式有利于成人宣泄情绪,但不利于儿童成长,给儿童带来的事持续不断的心理伤害(P352)。
她自学考取了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迄今为止出了三本书《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自由的孩子最自觉》《最美的教育最简单》。
她的这本《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既有实践的经验,又有理论的高度,在文中引用陶行知、李镇西、苏霍姆林斯基、杜威等教育专著21部,注释能严谨到专著的版本和页码。
以上这些内容,我们一般父母可能是做不到的,当然可以做到的有很多,只是我未必知道。
(三)
那么,怎样才能成为这样的父母呢?正如序言中所说“一个有心的小伙夫可以成为一名高级厨师,一个有心的妈妈也可以成为一名儿童教育专家。哪个孩子不需要有教育素养的父母呢?现在社会上的普遍情况恰恰想法,家长们对孩子用心了,但用得不是地方,主要以管教为主,处处充满痕迹深重的干涉,儿童所体会的多是强制力,而不是教育。如果这本书能让家长和教师们看到,面对孩子时如何‘有心’,教育孩子时如何‘无痕’,那么就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概括作者的核心教育理念,应该就是“有心而无痕”。
于是,我进一步联想到,可以围绕是否有“心”和“痕”,用四象限法对教育的境界分个类(当然只是猜想,无理论和数据支撑)。“心”指用心,即主观上把孩子教育地更加优秀的意识。“痕”指痕迹,即管教、控制的痕迹。
第一重境界:无心而有痕。这类教育者不重视孩子的教育,只是要让孩子听从自己的要求,要么对孩子缺乏关注,要么是粗暴对待,打骂教育。比起孩子的教育和发展,重心在“养家糊口”上。其口头禅是“我娃就不是读书的料”“我能把你养大就不容易了”。这种家长总体趋势在变少,但数量不少。
第二重境界:有心而有痕。这类教育者自身有一定素质,重视孩子的教育,也重视改进自己的教育方式,但是管控的孩子的痕迹较重,可能有体罚、贿赂、威胁、乞求等方式。可能会提前规划选择孩子的学校,会辅导作业,会有意识的教孩子如何做人,总体上对孩子比较民主,但经常代替孩子做选择,害怕孩子犯错误,会经常以爱之名干涉孩子。其内心潜台词是“你只要按我说的做,你就会更优秀”。这类家长数量庞大。
第三重境界:无心而无痕。这类教育者天生就是优秀的教育者,他也许没有有意识的学过什么教育理论,但是他比较尊重孩子,相信孩子,这可能与他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有关。在微信公众号“大J小D”有篇文章,作者在美国遇到一个十七八岁的姑娘,和小孩子说话就能做到共情,以同理心对待,作者以为她受过专门训练,一问才知道她父母从小就是这样对她说话的。真是应了那句话:父母的格局和见识才是孩子的起跑线。孔子说,人有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困而知之者,这类教育者就属于生而知之者,可遇而不可求。
第四重境界:有心而无痕。读完这本书,真的很佩服作者,她的确做到了“有心而无痕”,达到了家庭教育很高的境界。“这几年接触了不少家长,更多的是一些所谓的‘问题儿童’的家长。我从不同的案例中看到了一个共同现象:家长无意中所犯的一些小错,日积月累,会慢慢变成一个严重困扰孩子的大问题,给孩子带来深刻的痛苦,甚至扭曲孩子的心灵。不是家长爱心不够,只是他们不知道有些做法不对。西方有句谚语:‘地狱之路有时时好的意图铺起来的’(P7)”。这让我想起了法国思想家卢梭所说的一句话:“误用光阴比虚掷光阴损失更大,教育错了的儿童比未受教育的儿童离智慧更远”。
第四重境界,显然是家长们更愿意达到理想彼岸。“父母之爱都深如大海,但有质的差异。决定质量高低的,不是父母的学历、收入、地位等,而是其对孩子的理解程度和对细节的处理水平(P1)”。
这与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教师的教育意图越隐蔽,教育的效果越好”有异曲同工之妙。
正如《道德经》中所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好的教育应该是无形无痕的,却一定是有滋有味的。
(四)
所以读完这本书,让我对孩子的教育有了一些更深的认识,少了一份焦虑,多了一份信心;少了一些管制,多了一些宽容;少了一份强硬,多了一份理解。
即便如此,对于如何教育孩子,还是有很多困惑和无力感,也许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种子,对别的孩子有效的教育方法,对自己的孩子却未必有用。我也在思索这个原因:第一,是我们懂的还不够多(看完几十部教育专著也许就差不多了);第二,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根深蒂固,会从潜意识去影响你,而你会有种“控制不住自己”的感觉;第三,我们的生命状态还没有达到美国心理学家科胡特所谓“自信+热情”的丰盈状态,缺少爱的人给不出爱,内心焦虑的人不会发自内心地去相信孩子。
但归根结底想清楚了一点,在我没有成为足够好的父母之前,我就不会有足够好的孩子。
对比自己和《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作者尹建莉老师,发现我有这样几点需要向她学习的地方:
1. 终身学习的父母才有可能成为更好的父母。仅从这部书可以看出,尹建莉老师深度阅读了20余部教育类专业著作,因此才形成了科学的、系统的育儿观,才能让自己的女儿成为“别人家的孩子”。
2. 善于反思的父母才有可能成为更好的父母。在这部书中,大多都是她成功地案例,但这不表明她的教育一直是“对的”,她只不过写得少而已。她写道女儿七八岁时去动物园时喝朋友一起爬着走,她以损坏衣服为由阻止了这种行为,多少年后回忆起来才意识到自己错了。正如尹建莉老师所说“永远正确的父母最失败”,因为当父母觉得自己正确时,父母就会永远认为孩子是错误的,然后去管教他,惩罚他,不去反思也许还有更好的教育方式。
3. 有领导力的父母才有可能成为更好的父母。书中讲了一个故事,女儿小学时遇到一个叫孙小力的同学,干扰女儿学生,恶作剧甚至“骚扰”。她在判断找老师和家长没用的情况下,有天中午去找孙小力,见面送他一本书《皮皮鲁》,蹲下和颜悦色地问他“你说圆圆是个好同学还是个坏同学?”他说:“好同学。”她引导孙小力说出圆圆的优点“学习好、不欺负人”。她接着说“圆圆是个好同学,要是有人要欺负她,那你说对不对?”他摇摇头。她微笑着拍他的肩膀说“真是个好孩子”。当别的同学偷偷说孙小力的爸爸在监狱的时候,她告诉那位同学要替孙小力保密。后来孙小力果然再没欺负过圆圆。从这件事的处理就可以看出尹建莉老师高超的智慧和胸怀,我还看到了她的领导力,因为领导力就是调动别人解决复杂性挑战性难题,她不是简单的告老师、告家长,也不是质问、吓唬、批评、讲道理,而是用提问的方式让孙小力重新认识了自己的行为。同时还可以看出她构建关系的能力非同一般,通过表达尊重、赞赏(“蹲下”“和颜悦色”“你真是个好孩子”、送书)传递出来的接纳赢得了孙小力的好感。还有当自己的丈夫表示要“教训”一下孙小力时,她说服了丈夫。这都是领导力的一种体现。窥一斑而知全豹,当她以这样的领导力去引导自己的孩子,就能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不会和孩子发生冲突,才能充分放手,给孩子自由。这才是“有心”而“无痕”的关键所在。
4. 有正确的“错误观”的父母才有可能成为更好的父母。做父母的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犯错误,走弯路。她说:“童年需要‘试误’,需要‘不听话’。不允许孩子犯错误,要孩子事事听命于家长,这犹如不允许学走路的孩子摔跤一样,是以暂时的、表面的完美取代长久的、内在的完善(P45)” 。她允许孩子偶尔穿鞋上床玩,出现尿床、乱画、砸碗等问题不批评。“而且我们允许他在同一件事上犯两次甚至更多次错误,我们坚信,没有哪一次错误时白犯的,即使相同的错误,每一次的收获也是不一样的(P47)”。有一次,圆圆想上全托班,交了两个月的全托费,只住了三天,孩子说不去了。她没有批评就接回家了。她提出对待孩子的“错误”大致原则是:第一,尽量减少对孩子的摆布,不要强行让孩子接受任何他不愿意接受的事情。比如吃饭,比如问叔叔阿姨好。第二,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哪怕孩子做得不够好。只要没有生命和健康危险,第二不损坏他人的利益——即在“道德”和“安全”的底线上,家长都可以放手,都可以给孩子自主空间。第三,如果希望孩子做出家长所期望的选择,就不要让孩子在“是”与“否”间选,不要给他说“否”的机会,而要在“是”的框架里给他一个“A”或“B”的选择。比如孩子不想睡觉,你想让他睡,不要问“现在睡觉好吗?”而要问“你打算直接睡了,还是听一个故事再睡?”总之,要给孩子一个选择,而不是给他一个命令。当然,这一招不要经常使,或者适当变着花样使(P51)。
5. 内心丰盈的父母才有可能成为更好的父母。杜威说“一切需要和欲望都含有缺乏”。想让孩子考100分的父母,可能是自己没考过“100分”;想让孩子优秀的父母,可能是觉得自己不够优秀;想让孩子成为满足自己内心的需要只是因为自己的匮乏感,而不是出于对孩子的爱,去让他“成为你自己”。圆圆上一年级时作业非常不认真,有次爸爸非常生气撕了让重写,可孩子却赌气说不写了。尹老师拉开了生气的爸爸,平静地说“学习是件好事,看来你不想学习,所以……我想取消你写作业的权利,以后再不许你写作业了!”夺过了她的作业本。圆圆却慌了神,经过进一步谈话,从此以后就认真写作业。因为尹老师内心丰盈,她不会和先生及孩子正面冲突,坦然接受孩子作业不认真这个事实,然后因为内心丰盈才敢于剥夺孩子写作业的权利,不怕孩子从此以后不写作业了。正面管教强调“和善而坚定”,美国心理学家科胡特说最好的爱是“没有敌意的坚决和不含诱惑的深情”。只有内心丰盈的人才能给出这样的爱。最近听得到APP《武志红的心理学课》,控制型、讨好型、依赖型的人性格形成和原生家庭有很大关系,他也会用这种方式去构建亲子关系。先让自己心理健康了,才能和孩子构建健康的亲子关系。
6. 实事求是的父母才有可能成为更好的父母。她说“我们几乎可以从一切值得尊敬的人身上看到这四个字,也可以从一切人格缺损者身上感觉到他们在这方面的缺失”,她认为比黄金还要珍贵的四个字就是“实事求是”。“比如有的家长当着孩子的面说‘有钱人没有一个好人’,然后又开始抱怨自己家里的钱太少,这一圈话说下来,孩子就糊涂了,还有的家长,一方面要求孩子做事踏实,另一方面,自己却爱虚荣爱摆谱。”“家长往往不容易对自己的虚浮产生警觉,这也是虚荣和浮躁经常发生的原因——小到胡乱奖赏和惩罚孩子,虚话大话连连,言语间贬损对手;大到孩子选专业、选工作甚至选对象等方面乱指挥——日日月月、点点滴滴,不知不觉中搞乱孩子的价值观,使他们双脚不能踩在地上”。也许正因如此,她才不为了家长自己的虚荣让孩子考100分,会替孩子写罚写的作业等等。同时,现实中,我们也有用谎言去教育孩子的现象,“哄孩子”这三个字就体现了这一点,为了让孩子“听话”,会夸大危险、扭曲事实去阻止孩子探索世界,也会用诱惑的方式、莫须有的好处、“空头支票”去怂恿孩子做某事。
这本书的内容非常精彩,不是几句话就能讲清楚的。这是一本被名字耽误的好书。这个名字首先会让很多爸爸望而却步,因为这是“妈妈”读的书;其次这会让很多老师望而却步,因为带给老师一种不适感;再次这会让很多妈妈望而却步,“好妈妈”会带给很多妈妈巨大的压力。可能这是作者的第一本书,所以想起一个响亮的名字,其实它不是快餐式阅读时代的“垃圾食品”,而是一味高雅的精神大餐。因此我本来打算读完这本书摘抄10条就可以了,结果摘了30条,几乎每段话都值得仔细回味;本来打算两天写完读后感,却写了20天,先后改过5次标题。所以如果感兴趣,一定要读原文,保证读一页就有一页的收获,而且常读常新。不是说作者说得就全对,而是只有我们达到人家的高度才有资格、有能力去批判。
本文仅是一家之言,难免片面,有可能解读或引用不准确,还请参看原著。
(五)
说到这里,需要对文章题目做一个回答。在本书第四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点击查看相关文章)中,作者全面阐述了她的观点“不陪”才能培养好习惯。她说:
家长陪孩子学习的时间越长,扮演的角色越接近于监工。而孩子从骨子里是不喜欢一个监工的,最多表面上暂时屈从他,内心绝不会听他的话。所以说,陪孩子写作业,不是培养孩子的好习惯,而是在瓦解好习惯,是对儿童自制力的日渐磨损。一个人,首先是个自由的人,才可能成为一个自觉的人。
陪孩子写作还有一个坏处,有些家长因为陪孩子付出了时间和辛苦,就产生讨债心理,当孩子成绩不好或习惯不好时,就会说:我花那么多时间陪你培养习惯,你居然学成这样!这样的话更让孩子丧失自我管理的信息,同时也会产生负罪感,这对孩子的道德培养也没有好处。
对于已经在陪的家长如果想抽身,她的建议是:
抽身的原则:第一要有耐心,不要急于求成;第二要在整个过程中制造孩子的愉悦感和成就感,哪怕他开始做得不好,也绝不要制造他的内疚感和失败感。
她强调:
“陪”与“不陪”不要理解得简单化和绝对化。与其说是两种不同的行为方式,不如说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教育理念。主要强调家长应该培养孩子在学习上或其他方面的自觉、独立意识,防止孩子养成依赖家长、没有自觉性的坏习惯。有的家长整天忙着喝酒打麻将,确实没心思陪孩子,这样的“不陪”与我们这里说的“不陪”则完全是两个概念。
(六)
金句摘录:
——家长或教师是否给了孩子“犯错误权”,有一个试金石,即当孩子做得不够好时,你心里真正的想法是认为孩子有过失,并为此生气;还是发自内心给孩子一个宽容的微笑,知道他又从这个过失中得到了经验,并且为此感到欣慰——理解了自由的价值,就会承认没有一个孩子的过失是不可饶恕的,每个过失都是他收获经验的一次好机会,错误的经历同样有正面教育的价值(P50)。
——允许孩子犯错误,给孩子自由,本质上是在教孩子宽容。宽容是这个世界的润滑剂,世上有多少痛苦和悲剧是不宽容造成的。而一个人不宽容性格的形成,很可能就是从婴孩时期的一些小事上开始的(P51)。
——人最难抗拒的就是“诱惑”,最讨厌的是“强迫”,大人和孩子都一样。在教育中,想要孩子接受什么,就去诱惑他;想要他拒绝什么?就去强迫他——这是非常有效的一招。凡达不到目的、做得事与愿违的家长,一定是把方法用反了(P94)。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里斯基曾试用过许多的手段来促进学生的脑力劳动,结果得出一条结论: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P106)。
——如何对孩子进行品格教育?不需要说教,不需要奖惩,所有的教育都在日常生活里。品格决定命运,童年影响一生(P117)。
——家长一着急就会替孩子做决定,这是错误的。人的天性愿意遵从自己的思想,排斥来自他人的命令。所以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为了形成儿童的自觉意识,也为了他更好地执行决定,应该尽量让孩子自己去思考和选择。哪怕是相同的决定,如果它不是来自家长的指令,而是来自儿童自己的意愿,他也会更愿意去执行(P158-159)。
——就像割伤了自然会感到疼一样,孩子犯了一些小错或闯了祸,不用你说他也会感到不好意思,感到内疚和痛苦。家长如果这时不顾及孩子的心理,再板起面孔说一些教训的话,说一些早已说过的提醒的话,只会让他觉得丢面子,觉得烦;孩子为了保护自己的面子,为了表达对你唠叨的不满,可能会故意顶嘴或做出满不在乎的样子。如果家长与孩子之间经常出现这样的教训与反抗的态势,孩子就会渐渐地真的对自己的错误不在乎,对家长的话无动于衷(P34-35)。
——家长应该记住这一条:在培养习惯的过程中,如果总是制造孩子的主动性和成就感,他就会在这方面形成一个好的习惯;如果经常让孩子有不自由感和内疚感,他就会在这方面形成坏习惯。孩子每有一种失误,感受到失误带来的不便或损失,才会产生相应的调整需求,就像渴了自然想喝水一样。这种调整需求是每个正常孩子都会有的。家长不生气,不过分指导,孩子才有机会主动调整。如果孩子一做错,家长就批评孩子一顿,要求他作出什么保证,或者直接由家长直接给出一个解决方案,那孩子就失去了主动调整的机会,这种调节能力也会慢慢丧失掉。可以说,致使儿童无法养成坏习惯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命令、唠叨和指责。所以当家长责怪孩子某个习惯不好时,首先应该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P161)。
——圆圆小时候极少哭闹,总是非常快乐,我们从没觉得带孩子是件令人烦躁的事。在任何事情上我们都不和孩子拧着来,也不用没有价值的妥协搞乱他的意识,当我们把事情做得美好可爱时,事情往往也就变得简单了。孩子的心境总是清亮的,她不需要用苦恼的武器来保卫自己,他的世界里没有威胁,所以她总能坦然地沟通和表达(P299)。
点“在看”,就是对我最大的鼓励